2015年1月7日 星期三

人人生而平等~從泰緬邊境難民兒童看兒童人權


人人生而平等~從泰緬邊境難民兒童看兒童人權


壹、   研究動機
    20111016組員之一的洪曄,參加了一場「5塊錢,能做什麼?TOPS親子分享會」,會中主講者TOPS駐泰領隊李榮源先生,詳細的描述了泰緬邊境難民兒童一餐只有五塊錢以及無法接受教育的困境。那是我第一次聽到「泰緬邊境難民兒童」。
    2012516,這一天我又參加了一場義賣餅乾的募款活動。因為同年3月,泰緬邊境的難民幼兒園起了大火,有兩棟幼兒園被燒毀,所以我們決定幫助他們重建幼兒園。
由於先前這些經驗,當看到專題寫作比賽的題目為「人權」時,我立刻想到泰緬邊境的難民兒童。我把想法和組員分享,並將資料給他們看,他們看過之後也非常感動。於是我們決定要藉由這個專題寫作的機會,來為泰緬邊境的難民兒童人權發聲!

貳、   研究目的
聯合國在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日宣布了《世界人權宣言》,上面寫著:「我們都生而自由且平等,我們都有自己的思想和理念,我們都應該被同等的對待,這些權利是每個人都享有的,不管我們有多不同。」這是第一份在全球範圍內表述所有人類都應該享有的權利的文件。
在台灣,我們住在自由安全的環境,享有充沛的教育資源,每個人也都有被法律保護的權利…..,因而享有人權對我們而言,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我們是否真的瞭解何謂人權?有沒有看見世界上還有一些兒童沒有飯吃,沒有學校可唸,完全沒有人權可言?雖然人權的觀念日益普遍,但兒童人權卻常遭忽視。因而,我們把研究主題鎖定在「兒童人權」上,希望藉此探討:
1. 了解泰緬邊境難民兒童的處境。
2. 分析他們有哪些人權遭到剝奪。
3. 設計一個幫助他們的行動計畫。
4. 推廣兒童人權教育觀念。

參、         研究過程及方法

一、                訪談

1.          TOPS辦公室:為了有初步的了解,我們前去訪問TOPS(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的專案秘書王詩菱小姐。(相關資料請參閱:http://blog.yam.com/topstw/article/72045254?fb_action_ids=10201437502876604&fb_action_types=og.likes&fb_source=aggregation&fb_aggregation_id=288381481237582 or http://www.cahr.org.tw/tops/index.php
l          訪談日期:2014/1/21
l          訪談人員:林浩丞、洪曄、周宥均
 

2.           
3.           
2.   TOPS駐泰領隊:為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們使用網路電話Skype訪問TOPS駐泰領隊李榮源先生。










l        訪談日期:2014/2/9
l        訪談人員:林浩丞、洪曄、周宥均

二、  利用網路與書籍蒐集資料:我們利用書籍與網路查詢相關資料,並將整理和篩選後的    
   資料刊登於網路平台進行分享與討論。
l        內容見網路平台之「資源流通」

三、  行動方案:我們向校方提案,將於學校5/6園遊會時設立「TOPS難民兒童加油  
   站」攤位。我們將於攤位中放置募款箱及相關資料,也會提供義賣商品及宣傳 
     品。希望藉此募集「TOPS泰緬邊境難民兒童助學計畫」基金,並透過此行動推
     廣人權教育理念。
l    訪談內容請見附錄


肆、   研究結果
根據訪談討論、資料整理,我們的研究結果如下:
一、           壓迫與生活-了解難民兒童的現況
1.            難民的由來
緬甸是由許多族群組合而成的,大約68%是緬族,而大多的難民們則是只佔7%的克倫族。克倫族在英國殖民時期曾經幫助英國人,使得緬族非常不高興,加上在英國走了之後,不但比較好的土地都落在克倫族手裡,緬甸多處英國反抗軍聯盟會議克倫族軍隊也沒有參加,於是緬族政府利用他們人數上的優勢攻打克倫族。克倫族組織了一個名為「克倫民族聯盟」的組織來對抗政府的軍隊,可惜他們的戰力不如軍政府,克倫民族聯盟在1995年時重要據點被攻破,只好撤退,至今仍有十多處軍隊在森林裡打游擊戰。而城內百姓因緬甸政府使用各種方法迫害他們而紛紛逃往泰國。泰國政府覺得很頭痛,因為讓難民入國會拖垮經濟。於是泰國政府在邊境規劃了一塊地讓難民們居住,這就是泰緬邊境難民營和難民的由來。

2.  難民的現況
A.               難民營中的環境
在泰緬邊境泥濘的紅土山路上,四周都是竹子、木頭等不耐久建材蓋成的屋子。屋子的牆壁全是由竹子編成,而屋頂只是一堆樹葉。這些房子多為高腳屋,有些家庭利用高腳屋下方的空間養家畜。難民營裡,沒有水、沒有電,難民必須到溪邊或井邊挑水。房子內大多有著一間廚房和一間臥室,大概不到十坪,一間屋子裡,住兩三戶人家是很平常的事。少數的家庭擁有小片農地,但因水源不足加上土地多為紅土地,因此,種植的作物大概都是些旱性作物。雖然他們在難民營中也發展出了小型社會,但物資缺乏,平均一個家庭每個月領一袋白米、一包乾糧,一天只吃12餐。這些難民也因為沒有身分,所以沒有辦法自由出營,一輩子的生老病死,都在難民營裡。難民營,就是全部的人生風景。
  他們的學校也跟我們印象中的學校有很大的差別,他們上課的教室就只是一間茅草屋,裡面擠了一百多個學生!教室裡的竹製地板,夏天雖然涼爽舒適,但冬天寒風會趁隙灌入,老師也只能拿草席為學童擋風。學校通常在下午23點就得讓孩子回家,因為沒電,天色一暗學校什麼都不能做!而且少數學童還得花上12個小時,翻越小山才能返家。而所謂的家,就是難民營;真正想回的家,似乎是個遙遠而模糊的夢。

B.                 難民營中的災害
    難民營中的房子大多為竹、木所建,非常易燃,炊煮工具簡陋加上緬甸軍政府時常縱火,使得難民營內火災不斷。20123月就有一場大火燒毀了兩棟難民兒童就讀的幼兒園。除了火災之外,難民營還得面對土石流。難民營多半建築在山上,雨季一來臨,紅土層崩落,往往造成可怕的災害,這樣的情境總令他們成天提心吊膽。

C.                 幫助難民營的團體
    聯合國有許多國際組織都在進行協助泰緬邊境難民的工作,英國TBBC負責難民的食物、物資和建築,並從山上牽管把山泉引到營內,提供用水;日本SVA則負責小學教學和教材編輯。在台灣也有一個民間組織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三十年來守護在無依難民身旁。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又名TOPS,前身為成立於1980年的「中泰支援難民服務團(TCRS)」。因早期TCRS在泰柬邊境難民營提供的人道救援服務受到泰國內部的高度肯定,泰國政府乃於1995年邀請擴大改組後的TOPS協助處理泰緬邊境難民事務。
  目前,TOPS在泰緬邊境長期蹲點耕耘,目前正在執行中的專案計畫之一的「難民營學前兒童發展計畫」,多年來持續在美拉(Mae La)、汶旁(Umpiem Mai)、努波(Nu Po3座難民營提供4200位難民孩童營養午餐和教育服務。TOPS以教育作為主要服務方向,因為TOPS相信,教育是每一個人的基本權利,也是一個社會的發展基礎。TOPS期望透過教育、職業訓練等,幫助難民獲得「自立」(empower)的能力,累積他們重返家園時的能量。


二、       被遺忘的人權─難民兒童的人權分析
人權,顧名思義,即是人所享有的權利。由人權的這一層意義來看,人權應該是天賦的,但在難民兒童身上並非如此。他們不但生來就因為上一輩的戰爭而遭殃,在許多方面也遭受不平等的對待。本段將針對難民兒童被剝奪的人權深入探討。

A.               教育權
雖然《世界人權宣言》第二十六條明言:人人有權利入學受教育。
在難民營中是沒有學校的,要不是有許多國際組織幫助,難民兒童一輩子都無法上學!
公共電視台記者李婕綾曾在泰緬邊境難民專題報導中指出,「克倫族孩 
子是我所見過最安靜的小孩,那樣的安靜究竟是民族性問題還是歷史性問 
題?」
  TOPS駐泰領隊李榮源先生表示,幼兒正處於向環境探索以及與同儕互動的階段,這階段對於人格發展極為重要,若幼兒長時間待在狹窄欠缺刺激的空間,將不利日後的人格發展。所以,TOPS推動的「難民營學前兒童發展計畫」,不僅成立幼兒園幫助三到五歲兒童,也提供他們教育上的一切所需用品,包括營養午餐、課本等。但此計劃不僅花了六年時間推動才有成效,推動時也非常困難。除了經費,最大的困難是是和家長溝通的問題。李榮源先生表示,許多家長覺得上學有什麼用,為什麼不讓小孩在家工作?TOPS的工作人員總是必須對家長苦口婆心的勸說。曾有一位家長,在TOPS登門拜訪六次後終於同意讓他們家小孩上學!
「只要有人教、有人學,就是學校。」李榮源說,由於泰國政府限制外人進出邊境難民營,因此TOPS只能培訓同樣難民身分的人擔老師,這些老師常由國小五、六年級學歷以上的家長擔任。








   目前經由TOPS的努力,難民營內大約有90%的小孩都有上幼兒園。但即便如此,難民兒童的求學之路並不長,因為難民營中的最高學校只到高中一年級,而每年平均難民營中能夠接受國際組織幫助至泰國上大學的只有二至三人!
儘管募款不易,挫折連連,但TOPS仍然以教育作為主要服務方向,因為教育不僅是每一個人的基本權利,也是開啟難民兒童連結未來與世界的一扇窗。





B.                     自由權
《世界人權宣言》第十三條中規定,人人有權利自由的遷徙或移動。但在難民營中卻非如此,泰國政府明言規定,禁止難民活動範圍超過難民營邊界的籬笆。雖然難民營裡有一些自然資源可以取用,但在泰國檢查哨的包圍下,難民並無法到其他市鎮。將難民營和外界隔離的刺棘鐵,好像時時刻刻的在提醒著外來者:這裡是與世隔絕的難民營。
 而且自「克倫民族聯盟」大敗後,每年不斷有難民逃離家園到此躲避迫害,加上各營的新生兒,難民營內的生活空間非常不足。除少數人受雇於非政府組織,在營內執行計畫者,難民營內並沒有工作機會,成人大多數在營內閒晃或從事些劈柴、種植、畜牧等無薪水「工作」。這又違反了《世界人權宣言》第二十三條「人人有權工作,在一個安全的工作環境並接受合理酬勞,也有權參加公會。」                                     
  除了難民營中的難民們之外,還有一群因為緬甸政府壓榨百姓,生活困苦而逃至泰國的「經濟難民」,也稱「移工」。這些逃離的人因為是非被迫性的來泰國,所以不被聯合國承認是難民,不能住在難民營,也不能得到非政府組織的資源,必須自謀生計。
這些實際上無異於難民卻沒有住在難民營內的流離百姓,雖然在移動自由上擁有較大的空間,但是因為沒有合法工作證,故只能從事低下的勞務工作,而且還得時時躲著泰國警察,隨時面臨被警察索賄或逮捕的風險。而這些流離移工的孩子也常常無法接受正常教育,教育欠缺就使這些孩童成為童工的高危險群。TOPS專案秘書小姐表示,TOPS也幫助這些童工回歸教育,但曾有一次移工的孩子坐在校車上,突然被泰國警察攔下,帶回警察局,後來還是TOPS的工作人員送些禮物給警察,那位警察才願意將人放走。
  《世界人權宣言》第四條:「任何人不得使你為奴隸,你也不得使任何人為你的奴隸。」但根據資料統計,在泰國就有超過十萬名十五歲以下的外籍童工。這些童工長期在艱困且危險的環境下工作,普遍受到雇主的剝削和壓迫,常淪為人口販賣和強迫性工作的弱勢族群。為此,聯合國的「國際勞工組織」,將每年的612訂為「世界無童工日」,希望大眾正視邊境孩童的悲情命運,積極維護兒童的基本權利。

C.                     醫療權
《世界人權宣言》第二十五條:「人人有權利享受基本生活水準,如果生病有權享有醫療照顧。」但在難民營內,生了病代表著幾十公里的路程。在難民營內雖然有著簡陋的醫療設備,但並無應付大型病症的醫療設施,若難民重病需要就醫的話必須提出申請,才能到願意接受他們的泰國醫院或診所就醫。
在當地,數十萬難民基本的醫療服務依靠的是「梅道診所」和辛西雅醫生。一九八八年正值緬甸要求民主改革聲浪高漲,學生走上街頭示威遊行,當年軍隊開槍打死超過數千人。辛西雅醫生目睹這一幕,當時就帶著幾件襯衫、一些治療瘧疾藥品與醫學書籍,自告奮勇隨著學生來到美索鎮,希望提供流亡學生醫療協助。辛西雅說,她原本以為只要停留三個月,等政局稍穩定,就可以返回緬甸,沒想到,一待竟是十七年。辛西雅除了照顧難民,也訓練一批「背包醫療服務隊」(Back Pack Health WorkerTeam),這些非醫學科班出身的青年,來自泰緬邊境的少數民族部落,由於當地極度欠缺醫療資源,山上就醫極為不便,只好來到辛西雅在美索鎮的診所,學習簡單醫事與保健知識,然後背著沈甸甸的醫療背包,深入叢林和偏遠地區沿家看診。

D.                    平等權
  難民們是無國籍的,他們從緬甸逃亡到泰國後早已失去緬甸公民的資格,而泰國政府又沒有給予他們泰國公民證,導致難民們成了無國籍的人,這違反了《世界人權宣言》第十五條:「人人有權享有國籍,沒有人有權剝奪你享有他國國籍的權利。」而難民兒童更可憐,他們的出生不被國家承認,姓名沒有寫在戶口名簿上,也就是說,國家沒有這個人的資料,也不把他當人!身而為人的基本權利,難民兒童完全不能享有,這就是最大的不平等。因為沒有泰國國籍,所以他們不能踏出難民營;因為沒有泰國國籍,他們無法工作;因為沒有泰國國籍,他們無法到大多數的泰國醫院就醫……《世界人權宣言》第一條:「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在難民身上,沒有尊嚴,也沒有平等。


E.                     生命財產權
緬甸長年由軍事政府獨裁專政,各少數民族追求自由民主的訴求不僅受到無情壓迫,更帶來血腥的殺戮,迫使大批百姓離開原鄉,逃往泰國尋求棲身之所。「克倫青年組織」的主席提及他父親的遭遇:「緬甸政府到我們的村子裡強拉挑夫,我爸爸幫他們挑運東西,可是挑完後,他們卻沒有放他回來。他們把我爸爸處決了,他們是殺害無辜人民的劊子手。」摩摩在1980年逃到泰國,入住美拉營,他說:「政府軍隊來了之後,就在村子裡面燒殺搜括,好多人被拳打腳踢,我弟弟就被活活打死。我來到難民營之後,好多人也陸陸續續的跑出來,他們告訴我,村子已經被燒毀了。」即使來到難民營,這些兒童也天天籠罩在戰爭、火災、失去家人的陰影之中。
緬甸的內戰至今尚未停歇,軍政府完全無視人民的生命財產權,這違反了許多《世界人權宣言》包刮第三條:「人人有權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第五條:「任何人不得傷害你或是虐待你。」、第十二條:「如果有人進行傷害,人人有權請求幫助,但是沒有人有權利毫無理由的進入你的住宅,拆開你的通信,或是騷擾你的家人。」和第十七條:「人人有權利享有財產」。
  「沒有人願意離鄉背井到陌生的新住地過著沒有身分的生活,所以難民最大的願望就是回家!」李榮源說。但回家談何容易?故鄉的一切已經人事全非,回不去了!那難民營可以當做家嗎?泰國政府並不想!可以在第三國安置建立自己的新家園嗎?會願意發公民證的國家,一年也僅接受極少數的難民。近在咫尺的家鄉,卻也在千里之外。棲身的難民營不是家,被燒毀的村落也不能是家,那家是什麼呢?
  回家,對我們來說很容易;但對難民兒童而言,回家卻是漫漫無期的等待!


三、    種下人道關懷的種子─我們的行動
在我們訪問過TOPS之後,我們非常驚訝難民兒童的處境,他們不僅沒有遷徙的自由,也缺乏接受教育的機會,我們視以為理所當然的權利,他們都無法享有。我們很想做些什麼!在一次又一次的討論之後,我們決定藉由士東國小這學期舉辦園遊會的機會,跟學校申請一個「TOPS難民兒童加油站」攤位,進行人權教育的推廣並募款。
  有關此行動方案的推廣信和企畫案請見附錄。此計畫已獲士東國小通過,並將在5/6進行。屆時人權專題寫作比賽已經告一段落,但另一波重視兒童人權的意識將再度被喚起。我們希望用實際的人道行動,表達對生命和尊嚴的敬意。
PS. 620世界難民日活動

伍、結論
人人真的生而平等嗎?人權專題的探討不僅喚起我們對人權的意識,也種下了我們對人道關懷的種子。我們知道,即使人人無法生而平等,我們也應該時時提醒自己,不要落入偏見的窠臼。

  一、正確的救助概念
  
  我們常常以為對弱勢族群的幫助就是給他們魚!TOPS專案秘書王詩菱就說,常常有愛心民眾扛著一箱一箱的物資到基金會來捐助,例如有一次有位熱心的家長就捐助了十包衣服,但這些物資往往要耗費工作人員許多時間來整理,而且加上運費、進口稅、海關文件等,根本不符成本。最實際的幫助還是捐款,捐款可以讓非營利組織視當地的需要做最迫切最妥善的運用。李榮源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例如有民眾花了三千元買了三千枝筆要送給難民小朋友,但如果把三千元作為捐款,其效益更大。因為TOPS不僅可以拿這筆捐款在當地買超過三千枝筆,而且這筆捐款也可振興當地經濟。「因為人道援助的目的應該是替受援助對象增能並累積在地力量,讓他們能夠自立自救,早日脫離援助」李榮源有感而發的說。

 二、正確的服務理念

  再者,李榮源也提醒我們應該要有正確的服務理念。我們也常見在台灣寒暑假期間,有許多學校服務性社團師生組隊前往原住民部落或偏鄉、小校帶營隊活動。活動內容由各社團策劃,部落與各地學校配合參與;此類服務學習行動通常也廣受媒體報導好評。但仔細檢驗行動內涵,到偏鄉部落參訪的師生,到底去是為了學分還是真心幫忙,有個很大的問號。就算是真心幫忙,最後到底是誰服務誰?
服務隊都想利用自己的生活或平地經驗去改變對方,「讓他們跟我所熟知的一樣」。根據媒體報導,最近有一對台東大學生到蘭嶼去教當地小學生吃牛排、用刀叉及用餐禮儀。主觀地去教一個海洋民族所謂的美姿美儀,或者吃牛排、學西餐禮儀,這些課程內容是蘭嶼最要緊的事情嗎?學生們可曾真想過,到底該怎麼做才最有意義?蘭嶼或原住民部落的差異與現代建設的落差,不是一種「缺陷」。然而,這種「落差」卻以訛傳訛,變成了「落後」。我們常主觀的認為,只要是偏鄉地區全部都是落後的,要把他們改造成像都市一樣的「幸福」環境。而不是去看見他們需要什麼?!
而且大部分的服務團隊,可能到那裡服務的時間僅一週!李榮源先生表示,一週的時間只能適應環境而已。當初他到了泰緬邊境難民營時,花了整整半年的時間來了解當地,和當地人做朋友。他說,一定要「多聽多講再問」。千萬不要一到當地就聒聒聒的問個不停。所以TOPS只接受來六週以上的義工,第一週先適應這裡的環境,第二到第五週工作(參訪等),第六週來收拾工作。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義工必須抱著「去學習的心態」而不是抱著「去幫忙的心態」。李榮源勉勵我們:「我們今天之所以可以去幫助難民兒童們,完全是因為我們比他們幸運!」
   是的,我們很幸運生在一個安和樂利的國度,擁有與生俱來的人權。希望這樣的幸運可以讓我們看見,人可以不同,看法可以不一樣,但是尊重別人的基本核心價值觀不可以不同!

陸、參考文獻
1.                  TOPS部落格
2.                TOPS網站
3.                流離.邊緣.築家—TOPS30週年特刊:泰緬邊境14年紀實
4.                維基百科克倫族
5.                讀者來稿:動手不動腦的服務 很尷尬
6.                世界人權宣言繪本──人人生而自由
7.                TOPS季刊──2013年冬季號
8.                TOPS季刊──2012年秋季號
9.                TOPS季刊──2013年秋季號
10.              中華民國100年10月8日星期二立報
11.              綠主張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107期2012/8
12.              維基百科──克倫民族聯盟
13.              維基百科──緬甸


柒、研究心得

洪曄 

  我覺得我最大的心得就是自己改變了。就如李榮源先生說的一樣:「我發現,我們之所以可以幫助難民兒童們是因為我們比他們幸運,並不是因為我們比他們努力。」在難民的心中,回家是一個遙遙無期的願望,但這卻也是支撐住他們的信念,難民兒童們並不因為身處困境而怨天尤人,反而更努力達成「回家」這個模糊的希望。這次認識難民兒童的機會不但讓我比以前更謙虛,更珍惜自己的幸福,更讓我感受到,難民兒童們那永遠抱持希望的精神。

周宥均

  世界的各個角落還有許多難民在飢餓受凍,在做完這次專題後,我才知道自己十分富足,因為我能擁有一個孩童當有的人權。「我們很幸運的不必知道另一個世界是甚麼樣子。」是《安妮少女日誌》中的一句話,它喚醒了我對這個世界的責任,讓我看到了這些不被注重的痛苦與傷感,為何有「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主觀意識呢?日本攝影師山本敏晴,訪問柬埔寨難民小孩什麼對他們最重要,每個小孩所認定最重要的東西都不一樣,可是,他們只要有人權,所有夢想都能實現。這些難民們雖然無法擁有所有的人權,但他們總是知足、樂天、堅毅的面對每一天,我們要用心關愛、用愛陪伴,難民努力築夢,只求苦難不再來。TOPS的努力與難民兒童的希望工程,讓我重新定義勇氣與尊嚴,並了解到生命的意義。這讓我想起了我們訪問TOPS駐泰領隊李榮源先生的情景,當我們訪問他他的願望時,他大笑後嚴肅的說:「當那裡不再需要我。」原來,這麼簡單的一件事,是那麼的困難啊!
  我希望更多人了解TOPS這個組織,而一個孩童的基本人權不只要更多人認識,更要獲得更多人認同、更多人捍衛。

林浩丞

    還沒做這些研究前,我完全不知道有這些難民的存在,也不知道有TOPS這樣的組織,但現在,我知道了,我對那些難民有了很深刻的印象,也知道TOPS它的歷史、事蹟和服務內容,TOPS讓我第一次真正的被感動,它們雖然沒有源源不斷的資金,也沒有遇到樂施好善的人,但他們把愛心傳遞到無遠弗屆的地方,讓我對他們感到敬佩,而且在難民營裡面的志工們,各個都努力工作,盡自己的最大能力,來教育難民們,讓難民們得以接受教育。在專題中,TOPS也幫助了我們,我希望TOPS做的事可以完美的落幕,也希望難民們可以過好日子,也不再是難民了。

捌、附錄
附錄一、企劃案
士東國小園遊會募款企劃案
                                    活動發起人:洪曄、周宥均、林浩丞
壹、源起
     由於參加2014北區四縣市中小學學生「人權」專題寫作比賽,我們將題目訂為「人人生而平等從泰緬邊境難民兒童看兒童人權」,於是有了訪問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 TOPS的機會。
在泰緬邊境難民營從事人道援助服務的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以下簡稱TOPS),20多年來持續在美拉(Mae La)、汶旁(Umpiem Mai)、努波(Nu Po3座難民營和貧窮村落提供4200位難民孩童營養午餐和教育服務,經營41座幼兒園。TOPS為泰緬邊境的難民孩童以及弱勢族群提供教育服務及其他生活上之援助,培養難民獲得自立的能力,陪伴難民共同鋪出未來的希望之路。
在我們訪問過TOPS之後,我們非常驚訝難民兒童的處境,他們不僅沒有遷徙的自由,也缺乏接受教育的機會,我們視以為理所當然的權利,他們都無法享有。我們很想做些什麼!在一次又一次的討論之後,我們決定藉由士東國小這學期舉辦園遊會的機會,跟學校申請一個「TOPS難民兒童加油站」攤位,進行人權教育的推廣並募款。

貳、目的
一、讓士東國小學童認識因躲避緬甸戰火,被迫湧入泰緬邊境的難民兒童,提昇人道   
  關懷意識。
二、募集TOPS泰緬邊境難民兒童助學計畫之捐款     
参、方法
一、 取得校方同意,於園遊會時設立攤位。
二、 於攤位中放置募款箱及相關資料,我們也會提供雜誌
 TOPS明信片等,作為義賣商品及宣傳品。
三、 於公開場合(如升旗)向全校師生進行宣傳與推廣。
四、 於各班及家長會發送相關資料,之後回收各班意見。
五、 在園遊會結束之後,將由TOPS工作人員至士東國小向        
 全校師生致謝,並接受募款及頒發感謝狀。
六、 將此計畫之執行過程作為「人權」專題寫作比賽之行動方案。





附錄二、人權教育推廣信
 今天,我要告訴你一個故事

在泥濘的紅土山路上,四周都是竹子、木頭等粗糙建材蓋成的屋子,這是在泰緬邊境上的難民營,有一位少年,他從小就住在這裡。   
  他的家園被緬甸軍事獨裁者霸佔, 五十多年了,緬甸的內戰與對平民的攻擊從未停歇,甚至有人被當作人肉盾牌或人肉掃雷機。他們逃往泰國後也不被泰國政府接受,他們無法接受教育、醫療服務,而且沒有工作權,以他們而言,整個世界就是圍籬柵欄以內的泥土地和茅草屋。
  突然,遠處傳來劈劈啪啪的聲音,又失火了!他們的房屋建材易燃、軍政府縱火,所以他們總被火災威脅著。
  為了生活,他小小的身子必須頂著大太陽,挑著重重的擔子沿街叫賣。不久,他生了一場重病,媽媽帶他到幾十里外的梅道診所。這間診所醫療設備簡陋,但卻是在泰國境內就診的少數診所。
  日子雖然苦,但他並不完全絕望!因為有像TOPS這樣的國際組織幫助難民兒童從基礎教育學習,希望開啟他們看向世界與未來的一扇窗。
  TOPS在當地的「泰緬邊境難民兒童助學計畫」讓他得以回到學校,在學校才有午餐吃!午餐一餐五塊錢,他知道自己是幸運的,他想起了一位小女生在他們上課時只能揹著弟弟站在窗外望向上著課的他們。
  他的故事是難民營裡的真實故事,還有十四萬的難民有著和他一 樣的故事。
  每個人的生命價值與尊嚴不是都應等同嗎我告訴自己:不要忘記當我知道他們的故事是最真實的感受,他們的故事讓我重新思考何謂人權與生命的價值。
  人人生而平等!所以,我們想要做些什麼!一點點的捐款,就能讓難民兒童如同世界上多數兒童一 樣,每天都快快樂樂的上學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